要清晰认识三大临床应用干细胞(胚胎干细胞、成体干细胞、诱导多能干细胞),需从来源、特性与应用局限性入手。
胚胎干细胞源自早期胚胎,具有全能性,可分化为人体200余种细胞类型。理论上,它能用于修复受损组织,例如为脊髓损伤患者再生神经细胞。但因其获取涉及伦理争议,且存在免疫排斥风险,临床应用受限。
成体干细胞存在于骨髓、脂肪等组织中,多为多能干细胞,如造血干细胞、间充质干细胞。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熟应用于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治疗,能重建患者造血和免疫系统;间充质干细胞则凭借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能力,在治疗骨关节炎、自身免疫病等领域崭露头角。不过,成体干细胞分化能力较弱,且随年龄增长数量和活性下降。
诱导多能干细胞(iPSCs)通过对体细胞重编程获得,兼具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,又避免了伦理问题,还能实现“个性化”治疗——用患者自身细胞诱导成干细胞,减少免疫排斥。但技术尚不完善,诱导过程存在基因突变风险,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。